网上有很多关于星座测试的心理定律,星座心理学原理的知识,也有很多人为大家解答关于星座测试心理学原理的问题,今天秘籍神秘学占星网(761m.com)为大家整理了关于这方面的知识,让我们一起来看下吧!
本文目录一览:
星座测试心理学原理
陶白白何许人也?
即使你不看星座,不信占卜,但一定也在各大热搜上见过这几个字“白桃星座。”
没错,白桃星座就主讲人就是陶白白。
不过可别搞错了,白桃星座可不是12星座之一,而是一个专门做星座解读的账号。截止到本文写作日期,仅在抖音平台,陶白白就收获了9372.7万的点赞数和2352.9万的粉丝数,与陶白白相关的话题总播放量已接近20亿。21年更是创造了单月涨粉937.4万的记录。在微博热搜上也经常可以看到“白桃星座”“陶白白”的出现。
图源:抖音截图@陶白白Sensei
可以说,互联网玄学这阵风,算是被陶白白玩明白了。
正在考研的大家,有没有去了解过自己未来一年的运势呢?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看看,古老的占星学与新兴的互联网是如何水乳交融的?深受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年轻人为何对互联网玄学情有独钟?
1
古老神话的现代呼唤:情感慰藉与认同寻求
这届年轻人为何如此热衷于星座和占卜?细细想来,其实这其中蕴含着某些微妙的心理作用。
首先是情感传播的力量。
蒋晓丽与何飞从互动仪式理论的角度提出,情感传播是人们基于一定情境和机制而展开的人际互动和群体互动,从而达到情感和意义的共享。情感传播在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大众传播中均有所体现。
在社交媒体时代,情感传播凭借其内容的渲染性、行为的亲近性和语言的感染性等特点迅速成为一股不容忽视的传播潮流,在网络舆论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情感de公共空间中,既有情感的非理性表现,也存在社会规范作用下的情感结构对情感的公共空间秩序的维护,通过情感的共鸣与共振,shí现着从“意见”到“意义”、从“私情”到 “公意”的转变,从而维护着情感空间的自组织运行。
从陶白白的粉丝结构中可以看出,其70%的粉丝为女性,在他的和文章中谈及的话题也经常会涉及到婚恋、情感、家庭、心情等方面,与女性群体经常关注的话题高度契合,星象解读其实成了变相的情节解读。
图源:小红书视频截图@陶白白Sensei
通过为人们纾解情感问题,解答情感困惑的方式进入shòu众群体内心,引发广泛的情感共鸣,短时间内获得大量受众认同。
图源:微博@陶白白Sensei
图源:微博@陶白白Sensei
其次,受众之间的认同和二次传播也是陶白白能够出圈获得广泛关注的重要原因。
“社会认同”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原理,20世纪70年代由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的学者亨利·塔菲尔(Henri Tajfel波兰人)和约翰·特讷(John C Turner澳大利亚人)所创立。该理论认为,个体通过社会分类和比较,对本群体产生认同感,从而接受本群体的理念和规范。
图源:抖音评论截图@陶白白Sensei
同一星座的人在评论中相互抱团,在自我体验的抒发中互相感到“相见恨晚”的场景时常出现,对于在大城市中孤独打拼的年轻人来说,这种“云聚合”在某种程度上也完成了他们对自身的认同。
在纷繁复杂的当代社会中,青年人难免会对人生与未来充满迷茫与困惑,他们迫切需要缓解自己生活的压力和心理的焦虑,渴望真正地认识自我和社会。xīng座文化的出现,给了他们这样来自外在的信念与支撑,让他们在群体的怀抱中进一步认识了自己同时也获得了他人的认同。
2
那颗孤独又渴望陪伴的心啊——群体性孤独
最早提到群体性孤独一词的是社会学教授雪莉·特克尔,她在《群体性孤独》一书和“Connected,but alone”演讲中指出,网络技术使“分开”和“独处”失去了原有的意义。人们希望待在一起,但同时也“在别处”——通过社交媒体连接到任何想去的场合。“在一起”是指人们共处于同一个时空场域;“在别处”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并没有建立真正的联系,他们的心思是分开的,即身体在场,但心却远离。
这是如今社交媒体时代下年轻人的真实写照。
你是否也曾有过这样的时kè?
明明满腹心事,手机不断接受着来自各fāng的信息,你划过了无数条短视频,gè色的人和各色的脸,却没有一条有关于你的故事。
你在别人的爱恨情仇中又哭又笑,可是哭过笑过之后却突然倍感孤独,这世界那么多人,却没有一个知道你的悲欢。
图源:百度贴吧@玉儿500
时间太快,我们来不及深交。
时间太慢,我们又忽视了拥抱。
有多少人,能在深夜作伴的只有手机。
群体性的孤独在蔓延,而陶白白的占星恰qià给了年轻人一个“被懂得”的机会。
恰到好处的安慰和理解,隔着网线的“亲切交流”,让一方面渴望陪伴,渴望理解,一方面又惧怕亲密关系可能带来的负累的年轻人无比舒畅,“终于有人懂我了”“太准了!”是陶白白评论下经常出现的字眼。
从占星学的内容输出来看,我们不能不提到一个心理学效应“巴纳姆效应(Barnum effect)。”
巴纳姆效应是1948年由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通过试验证明的一种心理学现象,以杂技师巴纳姆的名字命名,认为每个人都会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哪怕自己根本不是这种人。
这种笼统性的、带有一些特殊性的一般性描述hěn容易让人产生“我就是这样的!”的错觉,从而对占卜人更加信服,认为自己终于找到了知音。而陶白白带有鸡汤性质的文章输出和长时间经验与案例积累得出的结论,往往能够与一部分人的内心高度契合,从而有助于排解受众内心无人理解的孤独,与群体的需求相得益彰。
他不枯燥,充满细腻的描画和生活化的解读;
他不啰嗦,言语文字之间充满着“我懂你”默契。
许多人觉得被“击中”了,因wèi他men自己正zài寻找这样一份“懂得”,而陶白白的的解读弥补了这部分心灵空缺。
图源:发表情网
漂泊异乡的年轻人,独立打拼的奋斗者,默默无闻的小白领……
有多少灵魂孤独,就有多少颗星期待被擦亮。
于这部分人而言,陶白白的存在,就是那个把那颗星星擦亮。
遥远的相似性,才让彼此感觉温暖而熟悉。
3
互联网玄学社交
小部分人享受孤独,更多人害怕孤独。
互联网玄学的出现给人们提供了一个社交新渠道,许多不信星座的人也愿意听人讲或者与人聊星座,特别是正在建立社交圈的青年,星座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天然的融合方式,只要有自己的星座,就有一群和自己惺惺相惜的同类,拥有共同气质,分xiǎng共tóng命运,被这个群体认同,从而形成一个有共同话题的“社交共同体”。在这个过程中,星座不仅仅是一门玄学,更是一种新兴社交方式。
星座既具有占星学古老神秘的气质,又披着时尚潮流的华丽外衣,很容易成为群体谈资,甚至成为一种“社交货币”作为自己融入群体的敲门砖。在群体互动的过程中彼此之间形成独特的“标识”,与其他群体相互区隔来开。
图源:微博@考虫锦鲤
加之我国有着深远的玄学历史,从遥远的商周龟甲占卜、民间的求神问雨、路边的算命先生、寺庙里的上中下签,再到如今的互联网星座、塔罗牌,关于玄学的讨论可谓是历久弥新。
因此年轻人可以通过星座等玄学迅速与周围人建立起圈层链接,达到社交目的。一句话,不管你信不信,反正聊就是了。
现在手机屏幕前的你,今天的考研运势如何呢?会不会为了考研来一次命运的占卜呢?
与其沉迷占卜,不如此刻付出努力!还等什么,加入胡师姐全程班,增加上岸把握吧~
◎ 参考资料
[1]谢瑾靓.社交媒体中群体性孤独问题的成因研究[J].新媒体研究,2021,7(04):
[2]颜欢,曾一果.新媒体时代的“星座文化热”现象解读[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4,21(06)
[3]新闻爱好者杂志. 新闻引导力的受众认同理论https://mp.weixin.qq.com/s/sZ2EGrYNsDutDZEhCnpQYQ
[4]文化视界 小综述︱“情感传bō”是个啥?且听学界道分明 https://mp.weixin.qq.com/s/BCiFBwfHXBCL15Qyt7Vf2A
[5]刺猬公社 互联网上搞玄学,现在的年轻人都怎么了?
https://mp.weixin.qq.com/s/gjw_sx_43bypRm-XMVArXA
相信星座是一种什么效应?
就像安慰剂效应(吃片维生素也可以治病,因为病人心理上感觉好了)一样,星座有时候让人觉得很准——这是有实验和心理学效作为依据的。
1. 巴纳姆效应(Barnum effect)
巴纳姆效应(也叫星相效应)是1948年由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通过试验证明的一种心理学现象,以杂技师巴纳姆的名字命名,这个效应的意思是:
2. 幸存者偏差(Survivorship bias)
也有可能,你认识一个朋友,是非常典型的“天蝎座”,他符合所有关于天蝎座的描述,你就会觉得:星就像安慰剂效应(吃片维生素也可以治病,因为病人心理上感觉好了)一样,星座有时候让人觉得很准——这是有实验和心理学效作为依据的。
以上就是关于星座测试的心理定律,星座心理学原理的知识,后面我们会继续为大家整理关于星座测试心理学原理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