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柏杨高度推崇的历史作家陈舜臣代表作,聚焦中日朝三国关系,挖掘鲜为人知的历史内幕)[日]陈舜臣【文字版_PDF电子书_推荐】
内容简介:
历史小说《甲午战争》以袁世凯、李鸿章、日本的陆奥宗光、朝鲜的金玉均为中心,以甲午战争爆发的背景为始,详细讲述了自朝鲜的壬午兵变到甲申政变,从日本处心积虑发动战争到*后李鸿章出面收拾残局,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整部小说场面宏大,人物众多,作者引用大量史料,客观地描写了那个特殊时代不同利益团体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刻画出垂老的晚清是如何被青春萌动的明治日本打败的,引发读者对历史的思考与追问。在这场战争中,中日之间究竟有怎样的内幕?朝鲜又扮演了怎样的关键角色?
作者简介:
陈舜臣
华裔日本作家,“日本小说界无出其右者”,日本文学史上首位“三冠王”,在日本历史小说创作领域与司马辽太郎并称双壁。他通晓日语、印度语、波斯语、汉语、英语五种语言,作品常呈现无国籍的宏观视野。他的历史作品因加入了推理的成分而自成一派,一次次掀起阅读中国史的热潮。
其代表作有《甲午战争》《三国史秘本》《中国的历史》《太平天国兴亡录》等。
获奖记录
1961年8月 《枯草之根》获第7届江户川乱步奖
1968年 获《半日会》神户市民奖
1969年1月 《青玉狮子香炉》获第60届直木文学奖
1970年3月 《重见玉岭》和《孔雀之路》获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
1971年10月 《鸦片战争实录》获第25届每日出版文化奖
1975年10月 获神户市民文化奖
1976年9月 《敦煌之旅》获第3届大佛次郎奖
1983年10月 《叛旗——小说李自成》(与陈谦臣共译)获第20届翻译文化奖
1985年2月 获第36届广播文化奖
1989年2月 《茶事遍路》获第40届读卖文学奖
1992年3月 《诸葛孔明》获第26届吉川英治文学奖
1993年1月 获第63届朝日奖(创作以中国和日本历史为背景的文学作品,对日本文化做出重要贡献)
1993年3月 获第51届日本艺术院奖
1995年11月 获第3届井上靖文化奖
1996年10月 获大阪艺术奖
1998年11月 获三等瑞宝勋章
目 录:
第一章 提督与青年
丁汝昌忽然羡慕起袁世凯来。这个无官衔的二十四岁的年轻人,是河南项城名门望族的后代;而丁汝昌出身于安徽庐江的贫农家庭,从淮军的一个士卒,经历千难万险才升为将领。
第二章 拘捕大院君
把野心勃勃的大院君留在朝鲜是危险的,应当予以彻底隔离。最好的对策,是把他劫持到中国。
第三章 变乱之后
中、日以朝鲜为舞台争夺霸权,而朝鲜也想乘机摆布两国。朝鲜的要人们,迂而不愚。历史教给了他们作为弱小者的生存之道。
第四章 风云突变
朝鲜保守派认为近代化即禽兽化,他们愿意同清廷保持宗属关系,但不能同禽兽的美国和候补禽兽的日本相结合。
第五章 前夜
“壬午军乱”时,大院君是反日派,闵妃一族是亲日派。但是,两年后的甲申年,闵妃一族却成了亲清派,于是金玉均的新亲日派抬头。历史的进程就是如此。
第六章 举火
金玉均拿出一支铅笔来,朴泳孝递给国王一张白纸,国王便在去往曜金门的路上写下了七个字:“日本公使来卫朕。”这七个字就成为日军出兵的根据。
第七章 崩溃
金玉均确实是热切希望祖国近代化,但他依赖外国,尤其是这次“甲申政变”,更依赖得过分,以致最后被踢开,落了个满腹怨言无处诉的下场。
第八章 还乡
袁世凯在进士出身的人面前,总有一种自卑感。何况吴大瀓不仅是进士出身,而且是知名学者,就使他更加自卑了。站在这样的人面前,袁世凯觉得自己好像是冒牌货。
第九章 归国之日
国王的生父归国竟没有一个人前来迎接,这是出人意料的。对于这种事态,预先毫无准备,必须临机应变。袁世凯在思考对策之前,就自信他想出的办法一定要比武夫丁汝昌高明。
第十章 新局面
叫来英舰,是一种示威行动,暗示:朝鲜被清廷抛弃了,但还有英国、日本以及俄国。
第十一章 人乃天
“人乃天”,“天心即人心”,这就是东学的信念。它的主张在很多方面获得没落两班的共鸣,那些追求现世利益的民众也非常欢迎。
第十二章 自主之路
朝鲜像一条游鱼,窥视着清政府的每一个空隙,准备溜走。而驻在朝鲜的各国外交官也不断向朝鲜政府兜售各种计谋,以致朝鲜成了难以对付的交涉对象。
第十三章 北洋人
“他们至今没有起事,只是因为力量不足,一旦觉得有了足够的力量,就会把枪口对准我们。你看看北洋舰队,那些坚舰巨炮都是汉人的东西,指挥它们的还不是汉族大臣李鸿章吗?”
第十四章 虚虚实实
这时,朝鲜已不是十年前的朝鲜了。它已经看清,借助列强——日本、俄国之力,可以踢开清政府的压迫。不管袁世凯的眼睛瞪得多么圆,俯首听命是办不到了。
第十五章 破绽
朝鲜政府向日本提出了借款五十万日元,然而,谈判未及结束,服丧已毕的袁世凯又回到朝鲜。他说:“利率太高,能用更低的利率借来。”
第十六章 防谷令余波
这一问题是侨居朝鲜的日本商人引起的。商人们把自己当作日本扩张的尖兵,他们相信,自己所受的损害由日本政府用武力讨还,是理所当然的。
第十七章 亡命九年
金玉均正处于困境,全靠卖些书画,勉强度日。他心里把改革朝鲜作为远景,把改善目前的艰苦生活作为近景,这个近景要比远景切实得多。
第十八章 暗杀
“逛上海之前,先睡上一觉……太累了……”金玉均旁若无人,根本没把洪钟宇放在眼里。他脱下西服,便一头倒在床上,拉上了毛毯。洪钟宇掏出连发式手枪。这么容易狙击的目标,更待何时呢?
第十九章 尸骨还乡
朝鲜现政权的要员偷偷给金玉均写密信,作为万一之时的护身符的,不在少数。可是,密信不被公开,是以金玉均健在为前提,如今他在上海被暗杀,情况可就不同了。
第二十章 东学党起义
“朝鲜若是被东学闹得一团糟,对日本有好处还是没好处?”“邻国的动乱正是我们大日本帝国向外扩张的好机会。”
第二十一章 白山根据地
传说全琫准能呼风唤雨,刀枪不入,神通广大,这迎合了民众盼望英雄的感情。过着痛苦生活的民众,正等待超人的出现。
第二十二章 旧友往来
台湾本是蛮荒之地,这一时期开始变得文雅了。文雅绝不是坏事,但时代却不容许一味埋头于风雅。
第二十三章 山雨欲来
李鸿章一再指示袁世凯:“要注意日本的动向。”袁世凯从大鸟公使那里得到的印象是:“日本对中国极其友善。”这是他把同大鸟圭介个人的关系与同日本政府的关系混同了。
第二十四章 风满楼
按照清军的惯例,登陆、调动等军队活动,遇雨就停止。袁世凯以为日本军队也会因雨而停在仁川不动。他悠然自得地等在汉城,哪里料到日军争分夺秒地要抢在清军前面到达汉城。
第二十五章 进驻
日本在朝鲜的负责人软弱,而本国政府的首脑极强硬。中国正相反,在朝鲜的袁世凯不断催促派兵,而天津的李鸿章则是尽量回避。
第二十六章 英俄介入
按理说,英国是最可靠的,不知为什么,李鸿章却依靠了俄国。这也许与他的性情本质有关。人们都称他是亲俄派头领,甚至有些极端分子说他从俄国领到了一大笔卢布。
第二十七章 青年离去
“你认为李鸿章的使者一定会来吗?”“是的!”叫逸仙的青年毫不犹豫地回答。这就是年轻的孙文,二十八岁。
第二十八章 踏步
“如果说我还能做点什么,就只有离开朝鲜这件事了。我这个人消失了,于国有利。”这句话成了袁世凯那时的口头禅。
第二十九章 海陆初战
尽管李鸿章已经看出这场战争不可避免,并且也下了决心,却还想找找避战的最后手段。外国顾问告诉他,主力舰“定远号”和“镇远号”的主炮只有三发炮弹,使他大为震惊。
第三十章 仓皇北上
朝鲜国王等人都认为清军必胜。长久以来中国为朝鲜的宗主国,这种心理上的影响是相当强烈的。
第三十一章 离开平壤
日军胜利是由于清军当事者无能,这是后世对平壤战役的评价。日军方面,尤其从补给方面来说,真是打了一场如履薄冰的战斗。叶志超挂出的白旗,确实把打光了子弹的日军救了。
第三十二章 烟不见兮
北洋海军是李鸿章的政治资本,他压根儿就没想让这支舰队参战。至于制海权,北洋海军连想都没想过。
第三十三章 下一个时代
这次战争简直不是日本对中国之战,而是日本对李鸿章之战。事实上,动员的军队大部分是淮军,出动的海军则是李鸿章一个人惨淡经营的北洋舰队,只有他一个人在拼命战斗,别人都若无其事。
第三十四章 折断伐南旗
兄弟吵得再凶,如果有人来欺侮他们当中的任何一个,兄弟俩就会忘掉吵架,互相帮助,一致对外。这难道不是我们朝鲜人的人情吗?
第三十五章 旅顺失陷
赔偿战费,朝鲜独立,这两项无论如何也得承认。必然会遭到主战派的猛烈攻击,恭亲王也早有准备。外交是交易,长期的外交生活使他体会了这一点。既然是交易,战败国就必须让步。
第三十六章 东学崩溃
倘若从山海关进攻北京,必然引起恐慌,清朝很可能崩溃,那就会失掉媾和的对手,日本岂不就骑虎难下了?所向无敌,到哪里是止境呢?当时日本力量所能经营的范围很有限。
第三十七章 驱逐使节
“再狠狠打击一下,就能以更好的条件收场,两个人打架也是这样嘛。”袁世凯凭他的感觉说道,而这种感觉来自对国际政治力学关系的观察。
第三十八章 春帆楼
“若不是同日本打了一场战争,什么时候才能觉醒呢?怕是还要长期昏睡下去!”
第三十九章 李鸿章遇刺
世界舆论和同情似乎逐渐偏向李鸿章了。第一他年逾古稀,第二他名望极高,第三他第一次渡海出使外国。
第四十章 终场与开幕
“他们作为个人,确实都是出类拔萃的。至于没能把他们统一起来,形成一个大云团,就只怪我老朽无德,惭愧之至。”李鸿章说道。
《甲午战争》(柏杨高度推崇的历史作家陈舜臣代表作,聚焦中日朝三国关系,挖掘鲜为人知的历史内幕)[日]陈舜臣【文字版_PDF电子书_下载】大小:2.23MB已经过安全软件检测无毒,请您放心下载。浏览器不支持脚本!购买本书:当当图书商城 | | 淘宝购书
有需要联系v;hx-hx4
摘要:《甲午战争》是柏杨高度推崇的历史作家陈舜臣的代表作,该书聚焦中日朝三国关系,挖掘了鲜为人知的历史内幕。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对这本书进行详细的阐述。
1、《甲午战争》的背景
陈舜臣在《甲午战争》中详细描绘了该战争的背景。书中指出,该战争是中日两国为争夺朝鲜半岛而爆发的,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中国清朝政府的腐败和不堪一击的军事实力。陈舜臣通过翔实的史料和精彩的描写,将读者带入了那个动荡的时期。
陈舜臣还深入研究了中日两国在朝鲜半岛的权力斗争,揭示了当时的政治局势和各方势力之间的纷争。他通过对当时政治人物的描写,展示了他们的动机和行动,使读者了解到战争爆发的真正原因。
此外,陈舜臣还对甲午战争前后的国际环境进行了深入分析,包括俄国、日本和西方列强的角色和影响。他通过对各国政策的解读,展示了这一战争的复杂性和国际性。
2、陈舜臣的研究方法
陈舜臣在《甲午战争》中采用了详实的研究方法,他广泛搜集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并深入分析和解读。他通过对各种史料的比对和研究,找出了其中的矛盾和不足之处,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解读。他的研究方法和深入的调查使得他的着作更加可信和权威。
此外,陈舜臣还采访了当时参与战争的人物和目击者,从他们口中获取珍贵的历史细节和见解。他通过这些口述资料,完善了对战争的描写,使读者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当时战争的残酷和惨烈。
陈舜臣还对历史事件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逻辑推理,他从经济、政治、军事等多个方面解读了甲午战争的成因和影响。他的深入思考和独到观点使得他的研究具有了更高的学术价值。
3、揭示的历史内幕
《甲午战争》中,陈舜臣揭示了鲜为人知的历史内幕,他通过对当时政治人物的描写和分析,揭示了他们背后的动机和利益纠葛。他还对战争中的军事行动进行了详细的还原,揭示了参战各方的作战策略和战术。通过这些揭示,读者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甲午战争,看到战争背后的真相。
陈舜臣还对甲午战争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他指出,这一战争不仅改变了中日两国的命运,也对整个东亚地区的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他从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剖析了战争的影响,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此外,陈舜臣还关注了战争中的个人故事和细节,通过这些细节,他展示了战争对普通人的影响和伤害。这些故事使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性和无情性。
4、《甲午战争》的价值和意义
《甲午战争》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首先,它填补了中国历史学界对该战争的研究空白,为后人提供了详实的史料和研究成果。其次,它对中日两国关系和东亚地区的历史发展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解读,为理解现代东亚史提供了重要参考。最后,它通过对战争的揭示和反思,警示人们珍惜和维护和平。
综上所述,《甲午战争》是柏杨高度推崇的历史作家陈舜臣的代表作。通过对中日朝三国关系和历史内幕的挖掘,陈舜臣为读者呈现了一幅生动而真实的历史画卷。
总结:
《甲午战争》是柏杨高度推崇的历史作家陈舜臣的代表作,聚焦中日朝三国关系,挖掘鲜为人知的历史内幕。陈舜臣通过详实的研究和深入的分析,揭示了该战争的背景、研究方法、历史内幕以及价值和意义。这本书填补了中国历史学界对该战争的研究空白,为后人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思考。
本文由nayona.cn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