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玛共和国的兴亡:1918—1933》(译林方尖碑)汉斯•蒙森【文字版_PDF电子书_】
书名:魏玛共和国的兴亡 作者:[德]汉斯·蒙森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译者:常晅/崔晋/王辛佳 出版日期:2023-9 页数:712 ISBN:9787544799034 |
8.2 豆瓣短评 |
点击喜欢 | 全网资源sm.nayona.cn |
内容简介:
魏玛共和国是德国现代史上的一段重要时期,它诞生于di一次世界大战失败的阴影之中,其缔造者试图从旧世界的秩序中为德意志民族开辟一条新的道路。德国革命创造了德国di一部民主宪法,却未能给国家注入民主的精神。精英阶层不断追念过去,各派政党一味妥协,经济遭受重大挫折,民粹主义日益增长,使这个年轻的国家难以为继——这为纳粹党的崛起和共和国的覆灭铺平了道路。《魏玛共和国的兴亡:1918—1933》便讲述了从1918年到1933年,德国内部各派政治势力面对内忧外患,各自挣扎求存的历史。
作者简介:
汉斯·蒙森(1930—201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重要的历史学家之一,主要研究现当代德国和欧洲的历史。曾在慕尼黑当代历史研究所、海德堡大学、鲁尔大学任教,并曾在普林斯顿大学、哈佛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耶路撒冷大学任客座教授。柏林科学院、欧洲科学院院士,英国国家学术院、奥地利科学院通讯院士。主要作品有《魏玛共和国的兴亡》《20世纪德国史》《现代性的神话》等。
目 录:
第一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的德意志帝国
第二章 德国革命
第三章 革命与和约阴影下的民主努力
第四章 来自内部的反和平运动
第五章 生死存亡中的议会制度
第六章 双重面目:内政外交的重建
第七章 议会外力量的进击
第八章 议会制的终结
第九章 纳粹党的突破
第十章 危机中的政府
第十一章 通往总统独裁的道路
第十二章 遭受政变威胁的政府
第十三章 从威权主义到法西斯专政
附录1 1919—1933年德国内阁概览
附录2 魏玛共和国主要政党概览
注释
参考文献
译名对照表
浏览器不支持脚本!
有需要联系v;hx-hx4
摘要:《魏玛共和国的兴亡:1918—1933》(译林方尖碑)是汉斯•蒙森所着,详细描述了德国魏玛共和国的历史发展过程,包括其兴起、发展和最终覆灭的原因。通过该书可以了解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情况,以及国内外因素对其影响,是一部值得深入研究的历史着作。
1、魏玛共和国的建立
魏玛共和国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政治动荡的时期建立起来的。汉斯•蒙森在书中详细描述了当时的政治环境和各方势力之间的角力,以及魏玛宪法的制定过程和内容。
魏玛共和国的建立对于德国政治和社会的影响是深远的,它标志着德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也为后来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然而,魏玛共和国在建立之初就面临着种种困难和挑战,这些因素最终导致了其后的衰落和灭亡。
2、经济危机与政治动荡
书中还对魏玛共和国时期的经济状况进行了深入剖析,揭示了当时德国经济面临的危机和困境。通货膨胀、失业率居高不下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同时,政治上的动荡也在加剧经济危机的恶化,各种政治势力的角力和对立使得政府难以有效治理国家,最终导致了社会的混乱和动荡。
汉斯•蒙森在书中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生动的描绘,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当时的德国局势。
3、文化变革与社会冲突
魏玛共和国时期,德国也经历了一场文化变革,艺术、文学、电影等领域都呈现出繁荣的景象。然而,这种文化繁荣也反映了社会上的种种矛盾和冲突。
书中详细描述了当时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氛围,揭示了文化变革与社会冲突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些文化现象既是魏玛共和国的特色,也是其兴亡的原因之一。
4、外部因素与内部崩溃
除了内部因素外,外部因素也对魏玛共和国的兴衰起到了重要作用。书中对国际环境和外部势力对魏玛共和国的影响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揭示了国际因素在德国历史中的重要性。
最终,由于种种原因的交织作用,魏玛共和国在1933年迎来了它的终结,纳粹党上台,德国走向了另一段历史。这段历史对于德国和整个世界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总结:
《魏玛共和国的兴亡:1918—1933》(译林方尖碑)是一部全面深刻地分析了德国魏玛共和国历史的着作,通过汉斯•蒙森的描述,读者可以深入了解魏玛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以及其兴亡的原因。这部书不仅是一部历史着作,更是一部思想的启迪和反思。
本文由nayona.cn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