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导》(汪燕译简·奥斯汀全集)简·奥斯汀【文字版_PDF电子书_】
书名:劝导 作者:[英]简·奥斯汀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译者:汪燕 出版日期:2023-7-1 页数:264 ISBN:9787576037081 |
9.3 豆瓣短评 |
点击喜欢 | 全网资源sm.nayona.cn |
内容简介:
《劝导》是简·奥斯汀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塑造了一位其笔下最为高尚的人物。韶光正从安妮的身上消逝,风华正茂的时候,因为接受了他人的“劝导”,她终与意中人温特沃斯上校分道扬镳。虽青春不再,又备受虚荣的父亲和姐姐的冷漠,但她的高贵仁慈却使她成为亲朋中很受欢迎的人。两人分手八年后再次相遇,上校不能冰释怨恨,违心追求他人;而安妮也险些接受伪君子堂兄的求婚。在因为家族事务而引发的一系列交往中,上校进一步发现安妮的无私与坚贞无人能比,而安妮也在一次次自我劝导中找回了爱的勇气。他们发现,重新团聚比第一次相爱更为幸福,于是,经受了考验的他们不再若即若离,开始尽情地回忆并表白。
作者简介:
简·奥斯汀(Jane Austen,1775-1817),英国有名小说家,出生于汉普郡斯蒂文顿镇的一个牧师家庭。她从未进过正规学校,一生酷爱读书写作,代表作品有《北怒庄园》《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曼斯菲尔德庄园》《爱玛》《劝导》等。奥斯汀的小说主要关注乡绅家庭女性的婚姻和生活,以女性特有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活泼风趣的文字真实地描绘了她周围世界的小天地。她的作品格调轻松诙谐,往往通过喜剧性的场面嘲讽人们的愚蠢、自私、势利和盲目自信等可鄙可笑的弱点。奥斯汀的小说出现在19世纪初叶,一扫风行一时的假浪漫主义潮流,继承和发展了英国18世纪优秀的现实主义传统,为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高潮做了准备。在英国小说的发展目前有承上启下的意义,被誉为地位“可与莎士比亚平起平坐”的作家。简·奥斯丁终身未嫁。逝世时年仅42岁,死后安葬于温彻斯特大教堂。译者简介汪燕,任教于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毕业于安徽大学英语系和上海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部,曾在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师从弗雷泽·伊斯顿教授进行简·奥斯汀研究。译有八卷本“简·奥斯汀全集”,现已出版《北怒庄园》《爱玛》《劝导》《简·奥斯汀书信集》。
目 录:
译者序/1
第一卷/1
第一章/3
第二章/11
第三章/17
第四章/25
第五章/30
第六章/39
第七章/49
第八章/58
第九章/69
第十章/77
第十一章/88
第十二章/97
第二卷/113
第一章/115
……
浏览器不支持脚本!
有需要联系v;hx-hx4
摘要:《劝导》是简·奥斯汀的一部经典小说,由汪燕翻译,收录在奥斯汀全集中。小说以幽默轻松的笔触,描绘了女主人公爱玛·伍德豪斯的成长历程和爱情故事。通过对社交圈和人物关系的描绘,展现了19世纪英国社会的生活面貌和道德观念。本文将从人物塑造、情节展开、社会背景和文学风格四个方面对该作品进行详细阐述。
1、人物塑造
简·奥斯汀善于塑造生动的人物形象,爱玛·伍德豪斯作为女主人公,性格复杂而丰满,她的自负、善良与聪慧构成了小说的核心。与之相对的是其他人物形象,如她的朋友哈丽埃特和爱玛的监护人,每个人物都有着独特的性格特点,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人物群像。
奥斯汀通过对人物的细腻刻画,展现了他们的情感纠葛和内心世界,使读者能够深入感受到每个人物的独特魅力和生动性。
人物形象的塑造不仅使小说更加立体和生动,也为情节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情节展开
《劝导》的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从爱玛的婚恋观念开始,到她的误解和成长,再到最后的觉悟与幸福,情节展开既引人入胜又富有启发。
作者善于安排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每一个情节都紧扣主题,既推动了故事的发展,又揭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尤其是爱玛与她身边人的错综复杂的关系,更是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生活的多变性。
3、社会背景
《劝导》背景设定在19世纪英国乡村社会,展现了当时上层社会的生活方式和道德观念。社交圈、阶级观念以及婚姻制度等社会因素都贯穿于整个故事之中。
奥斯汀通过对社会背景的描绘,使小说更加具有时代感和历史厚重感,读者可以从中窥见当时英国社会的方方面面。
同时,作者也通过对社会问题的反思,展现了对当时社会风貌的独特见解。
4、文学风格
简·奥斯汀的文学风格以幽默讽刺和细腻描写为主,她善于运用对话和心理描写,使整个故事充满了生活气息和情感共鸣。
《劝导》中的语言简洁明快,情节紧凑,读起来既轻松愉快又富有深意。
奥斯汀的文字流畅优美,行文自然,给人以愉悦的阅读体验。
总结:
《劝导》是一部经典的英国文学作品,通过对人物塑造、情节展开、社会背景和文学风格的深入剖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奥斯汀的文学魅力和作品的内涵。
本文由nayona.cn整理